笔者对所带的2002届毕业班进行了高考前100天心理追踪调查。过去的一届留下的遗憾已无法弥补,但对新一届高三学子,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。
山雨欲来风满楼:紧张与焦虑
“高考失败的阴影还未消去,如今高考又将临近。某些科目依然提高不了,优势科目又进步不大,家里的状况不允许我再失败了!”
在对学生的追踪调查中,对学习焦虑、对高考紧张是最多的。其实,适度的紧张与焦虑有利于成绩的提高。问题在于,太紧张、太焦虑就会使人失去理智。
对策:列出详细计划,从基础做起,尽力减少失误,也许是最有效的。
沉默的羔羊:孤寂与彷徨
备考的气氛格外紧张,一个个成了“沉默的羔羊”。在对学生的调查中,“想找人说说话”的比重仅次于对高考的紧张。
“我很希望有一个真正的知心朋友,帮我减轻心头的压力。可现在时间这么紧,谁能顾及自己?”
对策:最好是找人聊聊,找不到人,写日记和给朋友写信也是不错的办法。这些都不行,就每天定时去跑跑步。老师找学生谈话送关怀,适当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也许很必要。
为谁疯狂:友情与恋情
中学生承担得起“恋爱”吗?中学生对“友情”与“恋情”的认识到底有多深?
“最近不知为什么,就是集中不了精神学习,夜晚有时想得太多而无法入睡,第二天课上又昏昏欲睡。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我,除非她能回来。”
对策:恋爱中的人很难听得进别人的话。但有一点,尽早让学生明白友情与恋情、爱情与本能冲动、爱情与责任、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。
困惑,来自家庭:压力与动力
家庭的温暖,是考生成才的关键;家庭的期望,也是一种压力。
“我这个乘乘女,在多年以来的‘高压’教育下,已由人见人爱的尖子生沦为平平凡凡的学生了。幸好现在还拥有平和的心态。只要松了绑,我会比以前更平和。”
对策:家长的话要听,路还是要自己走。换位思考,压力会变成动力。
见到风就是雨:病痛与神经过敏
决胜高考,最怕的就是生病。很多时候,却是“哪壶不开提哪壶”。
“经过这两天的调节,我的身体状况逐渐好了起来,不过还是害怕吹风扇,但坐在那个位置,却不得不吹风扇。后来我干脆不理它了,也不见有什么事发生,看来是我自己的心理有点问题。”
对策:与其胆战心惊,不如坦然面对:病了又如何,何况没有病。
骄必败,哀未必胜:狂妄与自卑
陈伟业高三获得“北外杯”全国英语作文竞赛第一名。然而,北外不招化学生的消息把他打得一蹶不振,不但英语,连其它学科也没有考出水平。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付出,而是失败的阴影阻碍了我们。
“‘歌神’陈伟业或许掉进低谷了,不断向我说担心前途的问题。北京外国语学院不招化学生,只招历史生,所以他根本没有机会。”
“我的数学比较差,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有突破。以前我被数学考怕了。”
对策:胜不骄,败不馁,做起来确实不容易。不过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:从基础做起。努力减少失误,得一分就是一分,也许创造奇迹的就是你。
是谁主宰命运:志愿与期望
中国的孩子太受关爱了,受宠得前途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。因此,填报高考志愿,也就成了百万考生最头痛的事。
“爸和妈问我:‘为什么不报中大?那儿有人帮你。’我也想过,我怕的是,万一考不上临床医学的话不知读什么专业好。”
对策:有的事要听家长、老师的,他们毕竟是过来人;有的事,还得自己做主。填报志愿,要注意兴趣与专业的关系。有兴趣不等于可以作为专业,兴趣不等于专长;兴趣是可以改变的。
《中国教育报》2002年9月3日第6版